首页  领导之窗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旅游阿勒泰  投资阿勒泰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预决算>>正文
 

关于2010年阿勒泰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   日期:2012-05-29 16:12 

----在地区人大工委2011年第一次会议上

地区财政局局长 买卫杰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行署委托,我向大会作2010年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地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地县财政部门在地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的有效监督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财政工作会议、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集中精力抓大事、要事,为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积极贡献。总体来看,全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正常,圆满完成了地区人大工委2010年第一次会议确定的财政收支预算任务。

()全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财政收入预算变动及执行总体情况

2010年全地区年初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51424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6321万元、基金预算收入15103万元。2010年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0267万元,完成预算的112.44%,超收18843万元,同比增长32.64%,增收4190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2922万元,完成预算的112.18%,同比增长29.64%,增收34964万元;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7345万元,完成预算的114.84%,同比增长66.65%,增收6937万元。财政增收呈现以下特点:

受矿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增值税快速增长。2010年我地区主要矿产品销售价格上涨,铁精粉每吨平均上涨120元、金属铜每吨平均上涨25247元、金属镍每吨平均上涨64000元,价格的上涨使增值税快速增长,地方增值税完成20134万元,同比增长46.94%,增收6432万元。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拉动营业税增收。2010年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亿元,增长40%,拉动营业税完成38669万元,同比增长27.91%,增收8437万元。

工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确保了企业所得税的稳步增收。2010年全地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3.96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66.96亿元,同比增长34.23%;利润总额21.36亿元,同比增长97.68%;亏损企业个数同比减少10.71%,亏损面减少13.97%。工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保证了企业所得税的稳步增收,企业所得税(40%部分)完成19205万元,同比增长6.22%,增收1125万元。

大项目的落地带动耕地占用税的大幅增长。2010年随着一批水电、风能、矿产品深加工项目的落地,耕地占用税完成11241万元,同比增长544.92%,增收9498万元,成为完成收入任务的关键因素。

在加强征管和矿石开采量增加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资源税大幅增长。在原有21家矿山企业安装电子计量税控装置的基础上,2010年又新增9套税控装置,全年利用电子税控装置查补资源税1780万元,同时矿山企业矿石开采量增加,使得资源税完成11812万元,同比增长35.61%,增收3102万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带动景区门票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喀纳斯景区实现游客人数66万人,同比增长80.96%,门票收入完成7411万元,同比增收5488万元。

2、上划中央、自治区税收完成情况

2010年全地区上划中央“四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101091万元,同比增长35.5%,增收26485万元。

2010年全地区上划自治区油气资源税75%部分完成1439万元,同比增长2.8倍,增收1063万元,增收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油气资源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使福海县油气资源税同比大幅增收。

3、财政支出预算变动及执行总体情况

2010年全地区年初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为355655万元,执行中因上级增加转移支付补助、专项资金及超收收入等调增支出预算356127万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相应调整为711782万元。

2010年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完成70044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8.41%,同比增长29.01%,增支15749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7888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8.74%,同比增长28.72%,增支151458万元;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155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89.03%,同比增长38.9%,增支6038万元。

4、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1)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合计为694384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收入518711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7739万元、当年收入152922万元、上年结余14248万元、调入资金764万元。

2010年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678883万元,上解支出2985万元,结转下年支出8031万元,收支相抵财政净结余为4485万元。

2)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全地区基金预算收入合计为24215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收入5268万元、当年收入17345万元、上年结余1602万元。

2010年全地区基金预算支出21558万元,调出资金700万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为1957万元。

5、主要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1)农林水事务支出123562万元,同比增长36.80%,增支33237万元,其中:地区本级支出20056万元,同比增长107.81%,增支10405万元。

2)教育支出117499万元,同比增长36.83%,增支31626万元,其中:地区本级支出11393万元,同比增长44.76%,增支3523万元。

3)医疗卫生支出39010万元,同比增长8.66%,增支3110万元,其中:地区本级支出7287万元,同比增长2.14%,增支153万元。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6357万元,同比增长13.92%,增支9328万元,其中:地区本级支出10039万元,同比增长6.42%,增支606万元。

5)科学技术支出7186万元,同比增长44.01%,增支2196万元,其中:地区本级支出328万元,同比增长8.61%,增支26万元。

6)环境保护支出29874万元,同比增长39.04%,增支8388万元,其中:地区本级支出2607万元,同比增长86.21%,增支1207万元。

7)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3824万元,同比增长18.06%,增支585万元,其中:地区本级支出257万元,同比增长14.22%,增支32万元。

8)住房保障支出30461万元,同比增长64.51%,增支11945万元,其中:地区本级支出91万元,同比增长44倍,增支89万元。

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地县财政自身财力增长后,相应提高了预算单位的公用经费标准,同时,加大了对农林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津贴补贴标准提高,2010年干部职工津贴补贴月人均提高450元;同时将住房公积金比例由6%提高到12%。三是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专项资金同比大幅增长。

6、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2010年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超收18843万元,执行中超收收入安排支出18259万元,主要用于教育设备购置、校舍建设3380万元;城乡公共设施建设3765万元;农林水项目建设1206万元;征地(拆迁)补偿1060万元;污染防治978万元;喀纳斯景区设施建设4448万元;增人增资支出3422万元。

(二)地区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财政收入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2010年地区本级年初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1103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850万元、基金预算收入180万元。2010年地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936万元,完成预算的162.61%,超收6906万元,同比增长82.72%,增收8120万元,其中: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657万元,完成预算的162.74%,同比增长83.64%,增收8042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196万元,完成预算的136.47%,同比增长51.9%,增收2117万元;非税收入完成11461万元,完成预算的181.63%,同比增长107.03%,增收5925万元)。

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79万元,完成预算的155%,同比增长38.81%,增收78万元。

地区本级财政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喀纳斯景区门票收入完成7411万元,同比增收5488万元;二是北屯镇基本建设投入较大,拉动营业税增收1595万元。

2、财政支出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2010年地区本级年初地方财政支出预算为48508万元,执行中因上级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专项资金及超收收入等调增支出预算6907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相应调整为117578万元。

2010年地区本级财政支出完成11408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7.03%,同比增长23.73%,增支2187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185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7.34%,同比增长25.61%,增支22805万元;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22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83.73%,同比下降29.38%,减支927万元。

3、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1)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地区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合计为118172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收入86462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1787万元、当年收入17657万元、上年结余6362万元、专项上解收入5904万元。

2010年地区本级一般预算支出111858万元,上解支出95万元,结转下年支出2766万元,收支相抵财政净结余为3453万元。

2)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10年地区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合计为2661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收入2203万元、当年收入279万元、上年结余179万元。

2010年地区本级基金预算支出2228万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433万元。

4、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2010年地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超收6906万元,全部安排支出,其中:喀纳斯景区设施建设4448万元;排污费、城市维护费支出1021万元;公务接待支出260万元;教育支出90万元;残疾人事业支出49万元;增人增资支出1038万元。

(三)关于人大批复预算决议的执行情况

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认真落实人大的审查报告和决议,及时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大力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在阿勒泰地区政府网站公布2010年地区财政收支预算,不断提高财政预算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2010年财政工作回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力度最大、措施最多、效果最好的一年。具体表现在:

--组织收入措施更加完善。定期召开财政经济运行分析会议,深入分析财政增收切入点、重点和难点,把强化税收征管落实到月、到旬。全力支持收入征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完善收入执行动态监控与预警机制,跟踪不稳定税源,查缴漏税欠税,建立收入进度日常跟踪分析机制。充分发挥矿山企业税控装置的作用,落实矿产品销售月报制度,跟踪分析矿山企业税收入库情况,实现应收尽收。完善非税收入月报分析制度,加大土地出让金、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排污费等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确保应缴尽缴。

--支持经济发展更重实效。积极运用财政体制、政策和资金等手段,累计筹集12.8亿元用于新区、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地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落实项目前期费1.42亿元,切实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丰富和完善了经济建设、农业等项目库建设,全年落实到位各项基本建设资金18.2亿元。

--争取资金政策成效显著。积极跑京进厅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落实矿产品税收返还资金6610万元,累计争取牧民定居、廉租住房、水利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等各类补助资金52.2亿元,较2009年增加11.8亿元,推进了重点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矿产品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建议也已通过自治区财政厅转报国家财政部并已上报国务院。

--民生型财政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时期,全地区用于民生的支出由2005年的9.4亿元增至48.4亿元,占全地区总支出的69.14%。在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再分配的职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继续通过预算安排、争取资金等方式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长效工作机制,积极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等惠农政策。加大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就业、城乡低保、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继续落实廉租住房建设优惠政策,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全力推进牧民定居工程。扎实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积极向上反映受灾情况,争取支持。

--财政监管水平不断提高。资产预算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有罚没收入的单位“收支分离”工作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更加精细化,定员定额标准更加切合实际,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编制工作取得实效,财政预算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地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向纵深发展,财政性投资工程类项目、医疗器械、救灾物资等公益性强的采购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并初步建立了政府采购验收管理机制。2010年全地区执行政府采购预算6.32亿元,实际采购5.78亿元,节约资金0.54亿元,节约率8.6%。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力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机制,促进了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加大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评审工作力度,重点做好项目预算评审,前移评审关口,全年评审项目资金额10.8亿元,审减资金1.28亿元。

--工作创新取得新成绩。设立新疆产权交易所阿勒泰办事处,严格管理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地直行政事业单位债权债务管理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从锁定债权债务、消化历史债务、控制新增债务等七个方面建立债权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并落实《地直行政事业单位落实厉行节约长效机制实施意见》,建立统计申报、定期公示、检查考核制度,厉行节约实现制度化、长期化。细化办公设备配置标准,加强了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建立部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统一范本,推进了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财政两基建设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全面加强财政部门“基础管理、基层建设”各项工作。地、县、乡三级财政内部科、股、所的建设、工作流程、档案资料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规范,专门印发了《阿勒泰地区乡镇财政所工作规范》、《阿勒泰地区乡镇财政干部2010-2012年实施培训的具体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指导意见》,积极研究制定全地区两基建设工作规划和具体考核验收办法,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扎实推进财政“两基”建设,在自治区“两基”建设现场展示会上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2010年财政工作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地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地区人大监督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财政运行和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财政收入虽然增速很快、增幅较大,但绝对值依然较小,地方财政可支配的财力十分有限;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进一步建设民生型财政,确保地区的重点支出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财政压力依然较大;税收收入对工矿企业、建筑业的依赖性较强,财源建设任重道远;财政监督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财政资金绩效水平仍需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断积累,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2011年地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地县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持“四项原则”编制财政预算草案。

一是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财政收入增长任务的安排,既与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相适应,同时也考虑了经济运行、税收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保证地区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厉行节约,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

三是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留有余地、不留硬缺口,既体现实际需要,又考虑财力可能,综合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

四是坚持综合预算的原则。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编制综合预算。

()全地区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1、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2011年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建议安排213325万元,同比增长25%,增收4305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91156万元,同比增长25%,增收38234万元;基金预算收入22169万元,同比增长27.8%,增收4824万元。2011年全地区地方财政支出预算建议安排505764万元,比上年预算安排增长42.21%,增支150109万元。

2、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安排

1)一般预算收支平衡安排

2011年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合计为48163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收入276828万元、当年收入191156万元、上年结余11876万元、调入资金1778万元。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477137万元,上解支出4501万元,收支平衡。

2)基金预算收支平衡安排

2011年全地区基金预算收入合计为24126万元,其中:当年收入22169万元、上年结余1957万元。2011年基金预算支出22348万元,调出资金1778万元,收支平衡。

(二)地区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1、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2011年地区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建议安排20717万元,同比增长15.5%,增收278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537万元,同比增长16.3%,增收2880万元;基金预算收入180万元,同比下降35.48%,减收99万元。2011年地区本级地方财政支出预算建议安排62464万元,比上年预算安排增长28.77%,增支13956万元。

2、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安排

1)一般预算收支平衡安排

2011年地区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合计为61851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收入35095万元、当年收入20537万元、上年结余6219万元。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61655万元,上解支出196万元,收支平衡。

2)基金预算收支平衡安排

2011年地区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合计为613万元,其中:当年收入180万元、上年结余433万元。2011年基金预算支出613万元,收支平衡。

四、2011年财政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财政增收,着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收入措施。坚持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制度,加强组织收入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严格落实组织收入工作责任制,完善预算执行动态考核机制。加强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各种偷逃漏税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严格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强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责任制,加大重点非税收入项目征缴监管力度。严格落实资源、资产类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努力挖掘增收潜力。将除教育收费以外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调控能力。

三是注重财税政策研究与应用。发挥财税政策促进财政增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围绕特殊执政成本、税收政策、财政监督管理等方面开展调研,通过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有理有据的争取中央和自治区的支持。同时,紧紧抓住资源税改革在新疆启动这一历史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将煤炭等其他资源纳入资源税改革范围,为今后财政大幅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结构调整,着力支持地区经济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支持方向。全力支持新区和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资金筹措机制,安排专人与财政厅、国家开发银行对接,做好今年10亿元贷款资金的提款、分配、使用工作,并及时建立还贷准备金专户,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多方筹措资金,力争投入6.2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新区建设,确保新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在预算安排和资金争取上做文章,全力支持地区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福海、富蕴工业园区和吉木乃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塔克什肯口岸加工区建设,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财政稳步增收。

二是继续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今年地县财政安排9800万元项目前期费,支持开发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同时,积极做好新增项目资金申报争取工作,做好“十二五”时期的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

三是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住国家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支持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确保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支持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方争取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开拓和自主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力。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用足用好自治区1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资金,推进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好各项企业减税减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五是支持外向型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落实财税扶持政策,积极支持驻阿企业与周边国家开展矿产品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深层次合作,为大规模开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喀纳斯和可可托海等重点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使旅游业尽快成为财政增收的新亮点。

(三)围绕保民生增民利,着力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一是加大教育事业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严格落实教育支出法定增长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落实好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等政策。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双语”教育投入力度。落实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二是着力推进惠农富农强农。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地区本级继续安排240万元粮价补贴、2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配套和166万元应急饲草料管护及补助资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全面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好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的奖励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惠民惠农补贴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多方增加农牧民收入。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乡村公益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好零就业家庭二十四小时动态清零、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做实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全面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140元和1995年底前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生活补贴月人均提高120元的惠民政策。着力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逐步将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完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及时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好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与此同时,支持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好群众住有所居的问题。

四是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和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好国家、自治区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措施,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积极落实国家今年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15元提高到25元这一惠民政策,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五是积极支持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积极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支持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支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活动。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围绕强管理重监督,着力促进机制创新。

一是深化各项财政改革。部门预算改革要进一步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推进政府预算体系建设。健全基础数据资料动态采集机制,完善定员定额与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强化预算约束,加快执行进度,扩大公开范围,提高透明度。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扩大系统支付范围,逐步将实拨资金全部纳入支付系统管理,积极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进一步扩大公务卡推广应用范围,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积极做好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试点工作。政府采购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和范围,扎实推进财政性投资工程类项目政府采购工作。积极参与自治区公务车辆定点维修、公务车辆协议采购和轮胎定点采购等项目的区域联动工作,做好电子化政府采购前期准备工作。农村综合改革要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广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的监管。渐次推进国有农牧场改革工作,积极争取国有农牧场转移支付资金。

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在确保工资、津贴补贴、机构运转等基本支出的基础上,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开支。认真组织清理存量办公用房,按规定盘活和处置闲置资产。加强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强化预算项目调整、超收收入的管理,建立预算执行、结余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与完善预算编制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预决算评审,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完善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共同实施监督的责任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专项资金、各类补贴资金拨付使用和部门预算执行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小金库”专项治理长效机制,并切实加强财政内审制度,扩大监督影响力和实效。继续扩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范围,对1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全部实施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管理各环节。认真核实“四统一”后津贴补贴发放情况,进一步规范地区津贴补贴管理工作。积极做好对口援疆资金专户管理和分配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五)围绕科学精细管理,着力加强财政两基建设。

一是做实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基础数据资料动态采集机制,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预算单位各类数据动态管理。紧紧抓住预算编制这个“龙头”,完善管理机制和流程,全面细化和推行财政预算公开,逐步将所有项目预算纳入项目库,实现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认真组织编制财政“十二五”规划,做好规划执行工作,确保“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注重基层财政建设。加快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乡镇财政管理新机制。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建立健全乡镇财政管理指导机制,着力改善基层财政所办公条件,力争完成32个标准化财政所建设任务。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科、股、所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岗责体系,优化工作流程,完善财政与预算单位的协调沟通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积极做好地区本级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工作,建立涵盖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和财政业务数据信息的动态数据库,推进财政内部、财政与本级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互联互通的财政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做好财政身份认证和县级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全面实施县级财政FOA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地县财政部门的电子政务管理系统。

四是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加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制度宣传贯彻力度,大力开展单位和农村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提高基层财会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各级财政部门将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六)围绕提升效能素质,着力加强财政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针对财政、财务干部缺少和财政业务改革不断扩大的矛盾,积极争取党委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力气解决县乡财政干部不足、混编混岗等问题,通过公开招录、聘用等形式,充实财政干部队伍。

二是树立优良的机关作风。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树立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进科学决策,切实增强财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三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纪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完善廉洁从政和廉洁自律的制度规定,强化权力运行监控,不断健全财政部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是深化财政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塑造人,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打造财政文化理念,努力形成良好的财政工作氛围。广泛开展财政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干部文化素养,推动财政事业长足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2011年财政收支预算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地委的正确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确保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关于2010年阿勒泰地区财政预算

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收支预算

(草案)的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为便于了解财政管理的有关情况,更好的审查《关于2010年阿勒泰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的报告》,现将有关名词解释附注如下:

公务卡: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属于银行卡范畴,是将财政财务管理的有关要求与银行卡的独特优势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财政财务管理工具和手段。实行公务卡管理制度能够提高预算单位用款的及时性,规避支取现金带来的风险;财政部门可以及时掌握预算单位公用支出的具体支付方向,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指为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调动地方开展农业保险工作积极性,引导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对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加特定品种的保险业务,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提供补贴。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指对交售纳入补贴品种范围的旧家电并购买新家电的单位和个人,在购买新家电时给予一定金额的财政补贴,以拉动消费带动生产,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指为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以实现县级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情况实施的奖补机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以地方为责任主体,中央财政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较好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指村民通过规范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给予适当财政奖补。其目的是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建立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和改造,以实际成本价向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住房的建设,同时对农村危房改造也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以推动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

重点生态功能区: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并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人口管理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通过不断完善中央和省级及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上一条:关于2012年阿勒泰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地区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下一条:关于2009年阿勒泰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闭

开办单位:阿勒泰地区行署 主办单位:bt365官方网站 承办单位:阿勒泰地区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地址:新疆阿勒泰市解放路341号
电话:0906- 2123919  邮编:836500   ICP备案号:
新ICP备05002477号-1